出门问问是Google(谷歌)投资的一家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垂直搜索、基于视觉的ADAS和机器人SLAM等核心技术。自成立以来,出门问问致力于以人工智能为中心,通过软硬结合产品落地到生活场景,来打造下一代的人机交互方式。
其代表性的软硬结合产品包括智能手表Ticwatch、车载智能后视镜问问魔镜Ticmirror、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问问魔眼Ticeye。出门问问在人工智能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和实践经验,正在逐步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软硬结合的产品落地在“可穿戴、车载、家居”三大人机交互频次高的生活场景中,改变人们的生活。
2019年10月,出门问问以70亿元位列《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264位。
发展历程
2012 年10月,出门问问 公司成立。
2013年7月,“出门问问”入选“微信十大公众号”。
2014年5月,出门问问语音助手 APP 登录 IOS、Google Android Wear、Google Glass。
2014年12月,“出门问问”发布了全球首款中文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
2015年6月,出门问问发布了纯圆智能手表Ticwatch,搭载自主研发的Ticwear操作系统,是出门问问人工智能技术成功落地的一款可穿戴设备,成为中国智能手表翘楚品牌。并成为屏占比最高及第一个获得MFi(Made for iPhone)认证的智能手表。
2015年9月,出门问问成为Google Android Wear语音搜索战略伙伴。
2015年10月,出门问问被Google投资,至此总融资额累积达到7500万美金。
2016年1月,出门问问与Google达成智能手表应用市场的官方合作,“问问应用商店”成为Android Wear官方合作伙伴。
2016年6月,举行“优雅智造”跨界新品发布会,发布第二代问问手表 Ticwatch 2,成为全球第一个支持GPS和3G的智能手表。
2016年11月,智能车载后视镜Ticmirror 问问魔镜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Ticeye 问问魔眼正式上市。
2016年11月,全球第一只同时支持公交卡和银行卡支付的智能手表 Ticwatch 2 NFC上市。
2017年8月24日晚,出门问问正式发布了旗下智能音箱Tichome,内置腾讯云小微和QQ音乐所有曲库,官方称之为“来自未来的智能语音助理”。
2018年5月,在2018战略新品发布会上,出门问问发布了其智能手表旗舰系列TicWatch Pro,同时还推出了面向消费级市场的新品:小问音箱儿童版TicKasa Fox、小问音箱时尚版TicKasa Nano和小问智能单耳耳机TicPod Solo。面对企业级市场,出门问问还正式发布了中国首款已量产的AI语音芯片模组“问芯”。
2018年11月28日,出门问问CEO李志飞现场介绍全新可穿戴新品TicWatch Pro 4G版。
2019年2月26日,出门问问以“智感美学”为主题的新品品鉴会在北京举行。品鉴会上发布了出门问问TicWatch C2。
2019年4月30日,出门问问发布两款新品,定位时尚的TicWatch E2,定位运动的TicWatch S2,售价999元。
2019年5月24日,出门问问面向儿童市场推出旗下AI儿童手表TicWatch Kids。
2023年4月20日,人工智能公司出门问问也宣布内测探索大模型“序列猴子”。这是一款具备多模态生成能力的大语言模型。
2023年5月30日,由前谷歌公司自然语言科学家李志飞创立的人工智能公司出门问问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产品介绍
Ticwatch介绍:
Ticwatch是由出门问问团队着力打造的一款智能手表。第一代Ticwatch超高品质的手表材质与工艺、无缺的纯圆屏幕、革新性的交互体验,以及广受用户喜爱的Ticwear全球首款中文智能手表操作系统,让第一代Ticwatch成为中国智能手表里程碑式产品。2016年6月发布的Ticwatch 2 则外形更小巧精致,硬件更加独立强大,不仅装入了超过500个精密元器件,更开创性通过内置贴片式SIM芯片实现3G通讯,成为全球第一个支持GPS、3G、公交卡和银行卡支付的智能手表,产品选择的丰富性大大提升,有悦动、经典、精瓷三大系列,共十几款风格各异。
Ticwatch有多种交互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对手表说出“你好问问”唤醒语音交互界面。
智能车载后视镜问问魔镜Ticmirror以及问问魔眼Ticeye是出门问问推出的第一代车载机器人。
问问魔镜Ticmirror采用7.84英寸超大触摸屏,搭载首款MTK车载专用方案,支持三家运营商4G高速网络,语音全局操控+手势操控方式,拥有更安全的设计、贴心的车载导航功能。专业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产品问问魔眼Ticeye,可以进一步实现问问魔镜Ticmirror的更强升级,可实现前车碰撞预警+车道偏离提示,有效保证行车辅助安全系统独立工作,大大提高了安全预警的可靠性。
是一款基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技术,面向移动搜索领域的智能手机应用。用户只需通过语音用口语化的提问方式就可以搜索出有关于吃穿住行的服务。
“出门问问”囊括了餐馆、酒店、旅游景点、周边信息、交通、优惠券、快递查询等生活信息,并会按照用户的需求时常增加新功能。它的特色是完全接受语音输入,通过语音识别将用户声音转化为文字,再运用自然语意分析理解用户行为,给用户以精准的搜索结果,其核心技术在于用自然语义分析来理解人们像日常说话一样的提问。
例如,用户输入“帮我查查北京机场附近的快捷酒店,8月1号入住,8月4号退房。”识别出问题后,“出门问问”可以自动根据商区、价格、酒店类型为用户一步到位地搜索出所需信息。
核心技术
智能车载后视镜问问魔镜Ticmirror以及问问魔眼Ticeye是出门问问推出的第一代车载机器人。
问问魔镜Ticmirror采用7.84英寸超大触摸屏,搭载首款MTK车载专用方案,支持三家运营商4G高速网络,语音全局操控+手势操控方式,拥有更安全的设计、贴心的车载导航功能。专业级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产品问问魔眼Ticeye,可以进一步实现问问魔镜Ticmirror的更强升级,可实现前车碰撞预警+车道偏离提示,有效保证行车辅助安全系统独立工作,大大提高了安全预警的可靠性。
是一款基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技术,面向移动搜索领域的智能手机应用。用户只需通过语音用口语化的提问方式就可以搜索出有关于吃穿住行的服务。
“出门问问”囊括了餐馆、酒店、旅游景点、周边信息、交通、优惠券、快递查询等生活信息,并会按照用户的需求时常增加新功能。它的特色是完全接受语音输入,通过语音识别将用户声音转化为文字,再运用自然语意分析理解用户行为,给用户以精准的搜索结果,其核心技术在于用自然语义分析来理解人们像日常说话一样的提问。
例如,用户输入“帮我查查北京机场附近的快捷酒店,8月1号入住,8月4号退房。”识别出问题后,“出门问问”可以自动根据商区、价格、酒店类型为用户一步到位地搜索出所需信息。
“出门问问”来自一支年轻的海归创业团队。创始人李志飞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博士及自然语言处理专家,曾任 Google 美国总部科学家,从事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发表过30余篇论文。
出门问问"的核心团队由前谷歌、IBM人工智能科学家,诺基亚、摩托罗拉资深硬件工程师,哈佛、斯坦福、MIT、北大、清华等世界名校毕业生组成。60%以上是工程师。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世界。
经过4年的发展,出门问问的团队已经从最初“做纯AI算法”时期的80余人发展到300余人的包括算法、产品、设计、软件、硬件、供应链、电商、市场、运营、售后、客服等部门的全栈式团队。
财报数据
2020年至2022年,出门问问的营收分别为2.65亿元、3.98亿元和5.00亿元,营收金额逐年增加。2020年和2021年,出门问问的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57亿元和0.73亿元,2022年则实现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为1.09亿元。
从收入构成看,2020年至2022,出门问问在AIGC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分别为0.2%、1.7%和8.0%;在AI企业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6.8%、13.3%和52.6%;在AI软件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7.0%、15.0%、60.6%,总体都呈上升趋势,但是AIoT解决方案收入占比,在2022年从前两年的80%以上大幅下降至39.4%。
公司荣誉
2015年7月,极客公园最具潜力产品奖。
2015年10月, Ticwatch斩获全亚洲地区商业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评选——金投赏大奖。
2015年10月,出门问问获腾讯颁发的“腾飞奖”
2015年12月,Ticwatch获得百度中国最具创意的九大智能硬件
2015年,雷锋网2015“硬创100”。
2016年1月17日,极客公园“颠覆力量ChangeMaker奖”。极客公园年度“极客之选”。
2016年4月, Tech Node ChinaBang Awards出门问问CEO&创始人李志飞荣获年度创始人。
2016年4月,IDC创新企业100强
2016年11月,China Intelligent Hardware Awards 2016中国十大智能硬件产品
2016年12月, Ticwatch荣获泡泡网年度最佳智能手表
2016年12月, 2016年中国智能硬件风云榜最佳穿戴式设备奖第二名
2019年11月1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世茂海峡·2019三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出门问问以70亿人民币估值上榜。
2020年8月4日,出门问问名列2020中国新型创新企业50强第24位。
完结撒花
全民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全民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